王翚

清代画家王翚,江苏常熟人,出生于公元1632年,于1717年逝世。王翚,字石谷,号耕烟散人、乌目山人等。与同时代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一起并称为四王,后来又加入了吴历恽寿平,世称清六家。他的画风也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,还形成了一个叫做虞山派的派系。

清代画家王翚,江苏常熟人,出生于公元1632年,于1717年逝世。王翚,字石谷,号耕烟散人、乌目山人等。与同时代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一起并称为四王,后来又加入了吴历恽寿平,世称清六家。他的画风也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,还形成了一个叫做虞山派的派系。

王翚作品

王翚早年继承家学,后来又拜了张珂为师,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绘画才能。王翚作品也是以山水画居多,不过就算同为山水画,同样是出自一人之手,王翚的山水画根据所作时间的不同,风格也是有点差异的。

王翚的山水画,主要就是分为早期、中期和晚期。25岁之前的王翚主要就是临摹古迹,当时的王翚笔法甚至都还不成熟,所作的作品显得有些幼稚。到了35岁以后的中年时期,王翚已经临摹了太多的前人优秀作品,从中学到了许多的优良技法。王翚集合了各个画家的长处,将它们都融为一体,运用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。

中年时期的王翚绘画还十分讲究,不肯有一丝不满意的部分,十分严谨。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王翚优秀作品频出的时期,《康熙南巡图卷》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。60岁以后的晚年时期,王翚的作品已经与之前有很多差距了。晚年时期的王翚总是忙于应酬,世人向他的讨画,他就随意的应付画几笔,有些甚至还找人代笔。不过就算是这样,王翚在晚年还是出过一些杰出的作品的。

王翚作品中早期的画风主要是清丽工秀,晚期则有苍茫浑厚之感。他的作品在清朝时极负盛名,在“四王”中是比较突出的。王翚作品历年来的市场价都比较高,因此一直受到收藏家们的热烈欢迎。其中在1986年时,他的一幅山水册以396千美元的价格被拍卖。之后虽然价格没有这个高,但是王翚依然是清朝这些画家中价格较高的了。

画风特点

祖父王载仕、父亲王豢龙均善绘画。王翚自幼嗜画,继承家学,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,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。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。但他所画山水不拘于一家,广采博揽,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,熔南北画派为一炉。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,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,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,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。王翚将黄公望、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,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、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。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,清幽灵动。王翚作画喜好干笔、湿笔并用,而且多以细笔皴擦,画面效果比较繁密。曾说“以元人笔墨,运宋人丘壑,而泽以唐人气韵,乃为大成”。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,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。章法富于变化,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。也有评者指出王翚用笔过于圆熟,某些画则显得刻露,墨法少有变化,构图略感壅塞。王翚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被并称为“四王”,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“清初六家”或“四王吴恽”。其画笔墨功底深厚,长于摹古,几可乱真,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,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,构图多变,勾勒皴擦渲染得法,格调明快。在四王中比较突出。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,康熙三十年(1691)奉诏绘制《康熙南巡图》,历时三年完成,受到康熙皇帝御赐“山水清晖”四字作为褒奖。被视为画之正宗,追随者甚众,因他为常熟人,常熟有虞山,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。有《康熙南巡图》(与杨晋等人合作)、《秋山萧寺图》、《虞山枫林图》、《秋树昏鸦图》、《芳洲图》(常熟博物馆藏)等传世。着有《清晖画跋》。

代表作品

《秋树昏鸦图》,设色,纸本。北京故宫博物馆藏。这幅水墨山水画,是王翚81岁高龄时创作的佳品。画面为高树垂柳,竹林小径,归鸦点点,楼屋临水。这幅画布局繁密,远近景用宽阔平静的水面隔开。远处一片群山,山势平缓。河流纵横交错,将峰峦分为一大一小两部分。近处一片山坡,蒿草丛生,竹林中棵棵秀竹笔直挺立,十分齐整。此幅画笔墨苍老,墨色富于变化,人物形象生动,刻划较工细,属晚年作品,如此精密,可见王翚平生画冈之一斑。画面上端右侧题诗曰:小阁临溪晚更嘉。绕檐秋树集昏鸦。何时再借西窗榻?相对寒灯细品茶。这首诗道出了画中的情与景。